一、国内交流伺服市场概述
交流伺服系统作为一种运动控制部件,通常包括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伺服反馈装置三个部分,而伺服反馈装置常嵌入伺服电机之中。我国运动控制技术近十年发展迅速,但应用普及尚在成长阶段,技术水平与西方相比大约落后20年,应用普及性相当于西方40年前的水平。目前,我国伺服电机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从市场规模来看,初步估算2030年伺服电机市场规模约超百亿元。随着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等行业对控制电机性能要求的逐步增长,伺服电机的需求量也将快速增长。不过,从近几年国内伺服电机生产企业的产销率来看,各企业的产销率在80%上下浮动,这表明我国伺服电机供需情况存在一定波动性,容易受到宏观、外在市场因素影响。
二、市场竞争梯队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主要分为日韩品牌、欧美品牌和国产品牌三大阵营。长期以来,由于伺服系统所需技术水平较高,市场一直由外资品牌主导。但近年来,国内厂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不断加强伺服系统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国产伺服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然而,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国产伺服系统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较早布局国内伺服系统行业的企业有鸣志电器、埃斯顿、汇川技术、正弦电气等。企业间注册资本规模差距较大,例如汇川技术注册资本规模达26.35亿元,而星辰科技、步科股份、正弦电气等企业注册资本规模不到1亿元。
三、通用伺服系统企业份额
在通用伺服市场中,外资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但国内厂商通过持续研发实现了逐步追赶。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内资品牌份额大幅提升,达到30.51%。从企业竞争格局看,中国内资品牌通过持续研发,性能持续提升,目前已经接近日韩及中国台湾厂商,同时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和供应优势。其中,汇川技术、禾川科技等厂商近年来市场份额提升明显。具体来看,2022年内资品牌汇川技术以21.5%的市占率位居国产品牌第一,禾川科技市场份额达3.4%,内资企业的份额逐渐提高。不过,整体而言通用伺服国产化率较低,不及50%,外资品牌如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日本松下、日本三菱电机、日本安川、台湾台达等仍占据主要市场。
四、专用伺服系统企业份额
在专用伺服系统领域,国产厂商依靠价格及服务优势,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外资厂商专用伺服产品价格较高,且大部分是以分销代理商的模式进行销售,他们对于专用伺服产品关注度较低,售后服务响应速度不及国产厂商。综合这些因素,国产专用伺服厂商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汇川技术、菲仕、北京超同步等国产品牌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专用伺服系统国产化水平较高,国产化率高达85%以上。
五、影响企业份额的因素
研发能力是交流伺服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外资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拥有先进的控制算法、高精度的编码器技术等,这使得他们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内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如国产伺服电机在额定转矩、负载特性和编码器分辨率上已经与国外主流厂商伺服电机技术水平相当。例如汇川技术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从而提高了市场份额。
价格与服务优势国产厂商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使得他们在对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市场更具竞争力。同时,国产厂商能够提供更快速、更本地化的服务,及时响应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在专用伺服系统市场,外资厂商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慢的劣势更为明显,这使得国产厂商在该领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下游行业需求变化交流伺服系统广泛应用于机床、机器人、包装应用、织物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3C电子、机器人、光伏、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对伺服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不同企业对下游行业需求的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不同,会影响其市场份额。例如,随着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提供适用于机器人的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六、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国产替代持续加速在政策端、企业端、市场端的多重推动下,我国伺服系统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国内厂商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更大的份额。未来,国产替代的趋势将继续加强,尤其是在通用伺服系统领域,国内企业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
行业集中度提高我国伺服系统市场集中度较高,无论是在专用伺服系统市场还是通用伺服系统市场,头部企业均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实力弱、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除了现有的机床、机器人、包装等领域,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交流伺服系统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总之,2024年国内交流伺服市场竞争激烈,外资品牌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各企业应根据市场趋势和自身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以在未来市场中取得更好的成绩。